挺好吃的「黃泡」,你們那兒有嗎?
以前在三月四月間,就是去到郊外能聽到布穀鳥叫的這個時節,會有一種熟透後呈黑色或黃色的「刺泡兒」長成,讓人口水淌,費盡千辛萬苦也要摘點兒來吃。
不夸張,這東西特別好吃。就算是現在好吃的水果這麼多之後,再吃到「黃泡兒」「黑泡兒」,依然覺得很好吃,真不知道怎麼長的,太好吃了。
它酸酸甜甜的一小嘟,唯一缺點就是份量太少,自己摘的時候,摘一上午也決計吃不飽。
對了,它還有刺。葉片圓絨絨,絨絨的就是小刺,會「嚯」手。枝條上也有刺,有密密的紫紅色絨毛,乍一眼看上去像辣丁子毛毛蟲,讓人猶豫不已,除此之外,也有大刺,如縫衣針,戳一下跳起來,又會打到另一枝條,連連受擊。
摘食小果子因此也是一個練手的過程。繞開伸展撘過來的枝條,避開葉片的絨刺,找准熟透的那一顆揪起來,是個技術活。不僅練手,熟的時候是東熟一個,西熟一個,摘的時候也練眼睛。所以市場上偶然有賣,貴點,也不奇怪。
它學名寫作「黃藨(pao)」,就是黃黑兩色,長相與其他覆盆子漿果類似,但枝條不像。也有地方叫它「鎖梅」「泡兒」。
山野里常見,水果市場少見的應季小漿果。雲貴川、湖南、安徽、廣西廣東、陝西南部都有見過吃過,不知道其他地方產不產?吃不吃?
(圖片整理自網絡)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or
上一篇: 一種叫「老鼠屎」的零食,怎麼下嘴的
下一篇: 紫桑葚還是白桑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