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台媒報導,林依晨已於19日順利產下寶寶。
經紀人回應:
謝謝大家的關心和祝福,依晨的確已於日前自然產下一天秤座女娃兒,母女均安,目前好好休養中。
網友們也是一片祝福聲。
為了有個寶寶,林依晨幾年的婚姻生活中,一直在積極備孕。
結婚6年,備孕3年,從19年開始,甚至放下工作,暫停拍戲,全身心備孕。
過程也是相當坎坷,她曾經在采訪時說過:
有科學根據的受孕方式都試過了,真的把該試的方法都試了,但一直沒有好消息。
後來懷孕了,還發表了一篇文章《是的,我懷孕了》。
文中不僅分享了自己懷孕喜悅,還提到自己的准備的母嬰用品幾乎都是親朋好友的二手用品,真的是個愛環保的媽媽。
之前,鄭元暢在接受采訪時說,《惡作劇之吻》的劇組成員們很早就知道了她懷孕的消息,還在群里競猜寶寶的性別和生日。
如今寶寶順利出生,得償所願,一定很幸福。再次祝福!
有了寶寶,特別是新手媽媽關注點幾乎全部在寶寶身上。
等孩子的事情順手以後,媽媽們心有餘力,這時候最多關注的是自己走樣的身材:
胖了、肚子大、腰粗、臉大、長斑、皮膚變差……
很多媽媽並不知道自己還要面對:
腰背痛、漏尿、便秘、恥骨聯合痛、腹直肌分離、子宮下垂、牙齒松動、掉發脫發、產後抑鬱~~
有一項美國調查數據顯示:69%的女性有產後損傷,40%多有中度後遺症。
而其中有一個難言之隱——產後漏尿,媽媽們一般只會自己默默承受。
據統計,有31%的女性在產後6個月都會出現漏尿,也就是「尿失禁。
可以這麼說,它是千萬個媽媽們無法啟齒的生活縮影。
一、產後媽媽的難言尷尬。
很多准媽媽,或者是已經二胎中的媽媽不知道,也很少有人提醒她需要注意產後漏尿的風險。
即使很多媽媽經常混跡於媽媽論壇、媽媽群,大家每天嗨聊的也多是孩子的成長煩惱、屎尿屁,學校、家裡那些事,很少談論到這個私密話題。
即使有媽媽們已經有了尿失禁的經歷,也不好意思在群里拋出去,一起討論下。
而且,特別是對於第一胎的新媽媽而言,孕期的關注力主要在肚子的寶寶身上。
等寶寶出生後,手忙腳亂,學習育兒知識、帶娃、工作,感覺生活一團亂,更沒有精力去關注這個問題。
即使有,隨手一查,好像又覺得沒那麼嚴重,再問一問媽媽、婆婆,大多數人會告訴你,沒事,慢慢就好了。
剛剛冒出的那一點緊迫感,也被「安撫」下去了。
事實是,經歷過懷孕到生產的女性,沒有人能逃脫產後漏尿的潛在威脅。
二、「失禁」的身體怎麼了?
產後漏尿是一種症狀,表現為小便不受控制地流出。
它多屬於「壓力性尿失禁」,指在大笑、咳嗽、打噴嚏、提重物或快走等腹部壓力突然增加,而盆底肌肉組織沒有足夠的彈性,保持不住壓力,括約肌打開而出現漏尿的症狀。
嚴重時在站立時就會出現漏尿。
除了產後媽媽,我們普通人也會有這種尷尬體驗。
這個難言之隱在已經懷孕的女性中,幾乎每三個人中會有一個人,極有可能在進入孕期的第 28 周後,出現小便失禁的情況。
為什麼會出現漏尿呢?
90%的漏尿是因為盆底肌鬆弛導致的,
媽媽們經歷了孕期,隨著寶寶的長大,子宮不斷地增大向下壓迫牽拉骨盆底組織(附著在骨盆底部的肌肉、韌帶和筋膜)。
同時,因孕期激素水平急劇變化會使盆底組織膠原代謝改變,在寶寶出生時,經過產道進一步對盆底組織壓迫造成盆底肌的去神經改變。
以上種種原因都會造成盆底肌鬆弛,引起尿失禁。
有過漏尿體驗的媽媽,因為種種原因總覺得這件事難以啟齒,也總覺得像長輩說的那樣,時間長一點,就會慢慢好了。
一般情況下,媽媽們在產後的2-6個月,待膀胱和骨盆回到正常的位置後,鬆弛的盆底肌就可以慢慢恢復。
但若一直未恢復,漏尿情況比較嚴重,建議去正規的醫院和機構,遵醫囑。
三、生活被它攪亂了。
鬆弛的盆底肌帶來的難言之隱遠不止漏尿的尷尬,也會嚴重影響夫妻生活,比如慢性盆腔痛,表現為性交痛,還會出現排尿困難,嚴重時會出現盆腔髒器脫落。
想像一下,如果正在遛娃、逛街,一個噴嚏,無意識地尿液就流下來,想像褲子上那一灘難掩的尿漬,自己要遇到的社死現場,不免會深吸一口氣。
無形的心理壓力,會提升焦慮值,不敢出門,不想出門,怕尷尬,怕丟人。
不過隨著大家對產後修復的認知提高,還有對盆底肌康復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媽媽也已經越來越重視產後身體的恢復,也願意在產後42天檢查時,接受評估和治療。
長期漏尿,對女性而言,不止是身體的傷害,對生活質量、心理的傷害更應該被關注。
還記得S.H.E成員Ella曾自曝產後漏尿,被診斷為壓力性尿失禁及膀胱脫垂第二級,去做了手術才緩解,當時引起了一段熱議。
在她的發文里,這樣描述自己的尷尬:
打噴嚏、原地跳繩、跑步等動作都會造成尿失禁,不是失禁一點,而是整個護墊都濕掉,然後褲子也濕掉。
影響了生活、影響了工作、影響了生活。
所以我決定去做懸吊手術來改善。
手術後,她覺得好多了,可以隨心所欲地控制她的身體。
Ella的發聲,讓產後漏尿問題第一次走進了大眾視野。
四、遠離尷尬能做什麼?
緊致有力的盆底肌能夠有力地支撐住膀胱、子宮跟直腸,隨著孕期和生產過程的完成,盆底肌變得越來越脆弱。
有些媽媽有誤區,以為剖腹產就不會出現漏尿問題。
順產與剖腹產只是生產方式的不同,在孕期對盆底肌組織的牽拉和壓迫是相同的,區別在於剖腹產可能降低了肛門括約肌的機械損傷,並不能避免漏尿的出現。
所以,媽媽們要知道,無論什麼樣的生產方式,產後3-6個月是盆底肌恢復的黃金期。
一般而言,如果身體恢復的較好,在產後的2-3天至1周,就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動作訓練,幫助恢復盆底肌功能。
這個訓練很多媽媽應該都知道——凱格爾運動。
做法:
1)仰臥,屈膝,雙手放於身體兩側。
2)呼氣,將盆底肌向肚臍的方向收縮,感受像平時憋尿一樣。
3)保持8-10秒。再放鬆10秒。
4)每天完成3-4次。堅持8周或更長時間。
長期堅持做,就像每天洗臉刷牙一樣去堅持,身體的感受會告訴你結果。
有媽媽可能會說我找不到盆底肌收縮的感覺,或者感受不到盆底肌。
很簡單的一個辦法,感受小便時突然憋住,然後在肌肉放鬆,正常排便,感受這個肌肉的位置就能找到。
找到感覺後,其實在日常很多場景都可以做,比如等車,遛娃的間隙,甚至辦公室站著、坐著時都可以有意識地收縮盆底肌,幫助恢復功能。
不僅是產後媽媽要重視盆底肌鬆弛的問題,女性都應該關注。
隨著我們女性年齡的增長,盆底肌鬆弛只會越來越嚴重,所以做好盆底肌修復,一定要重視和堅持。
媽媽們也不必太多焦慮,面對身體的不適,調整心態,平和面對,把焦慮擔心化作行動,正視身體的變化,並積極做好修復,才是最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