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蝦是一種常見的水生動物,尤其夏季,小龍蝦大量上市,紅燒小龍蝦、麻辣小龍蝦、蒜蓉小龍蝦、十三香小龍蝦,肉嫩汁多,質嫩細膩,非常的好吃,小龍蝦喜歡棲息在沼澤、池塘、溝渠和溪水中,對於水質要求,並沒那麼高,它的食物以小魚蝦,浮游生物、植物為主,即使小魚死亡了,小龍蝦照吃不誤,它的營養價值很高,蛋白質、微量元素、蝦青素,另外小龍蝦還可入藥,能化痰止咳,幫助身體快速修復組織。
其實你知道嗎?在長白山水域中,有一種小龍蝦的「遠方親戚」,它的名字叫蝲蛄,一說到蝲蛄,很多人以為是蟲子,鑽地的那種害蟲,其實不然,此蝲蛄非彼蝲蛄。
生長在吉利的小夥伴,一定對蝲蛄印象頗深,小龍蝦對水質沒什麼要求,而蝲蛄就不同了,它對水質的要求極高,有任何的污染都不行,會對它們造成死亡,水要鮮活透明,必須是流動的活水,如果想捉幾只飼養,那可能不現實,飼養難度大。
因為生長環境的原因,造就了兩者不同的體質,蝲蛄的外殼,與小龍蝦相比,要更加堅硬,肉質也更細嫩好吃,九十年代的時候,蝲蛄在溪流中很常見,很多小孩子調皮,喜歡下水抓魚蝦,其中蝲蛄最常見,回到家之後,處理干淨,爸媽給做蝲蛄豆腐,那味道又鮮又好吃,大自然原生態的美食。
據小夥伴們回憶,九五年在松花江支流中洗澡,河水清澈,大家紛紛下水,突然有個小夥伴放聲痛哭,大家游過去一看,原來它的腳丫子被夾傷了,罪魁禍首就是蝲蛄,除了游泳之外,大家還紛紛為小夥伴們「報仇」,踴躍的抓捕蝲蛄,等遊玩之後,全部扔進了爐火中,一燒嘎嘣脆,特別的香。
蝲蛄分布在松花江、圖們江和鴨綠江中,尤其松花江水域,分布最為廣泛,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是蝲蛄的鼎盛期,一度泛濫成災,後來蝲蛄能登上餐桌,一度流傳很廣,大家紛紛捕撈,結果到了九十年代,短短二十年的時間,竟然把蝲蛄吃滅絕了。
蝲蛄對水質要求較高,生態恢復慢,趕不上人們吃的速度,大網、小網、絕戶網,蝲蛄一度銷聲匿跡,除此之外,九十年代的時候,人們開始使用除草劑,從外國引進的,日本、美國都有,噴灑在稻田中,能防止長草,效果出奇的好,一度受到青睞。
正是因為有這兩大因素,過度捕撈和農藥污染,蝲蛄算是徹底消失了,大河流域幾乎全軍覆沒,少的可憐,只有個別溪流中,人跡罕至的地方,能發現少量的蝲蛄,聽部分老人說,在九三年的時候,一夜之間,蝲蛄全部死亡,一種說法是人為的農藥污染,一種說法是大自然的水域污染。
只要有一個污染點,附近五公里的蝲蛄,幾乎都會受到影響,現在你如果能抓到蝲蛄,別說兩百元一斤,五百元一斤都有人買,現在屬於價無市,在人跡罕至的溪流中,才能發現蝲蛄的身影。
大家再看一看小龍蝦,死魚照吃,那可是腐肉,除了對食物沒要求,小龍蝦對水域也沒要求,淤泥、沼澤、渾水、死水、污染水域,照樣繁殖,絲毫不受影響,不得不佩服小龍蝦的生存技能,其它生物真比不了。
蝲蛄和小龍蝦的關系,就像野山參和養殖人參一樣,使用價值不一樣,烹飪小龍蝦的時候,如果不重油重辣,根本壓不住小龍蝦的腥味,到底是啥味道,大家心裡都比較清楚,蝲蛄的味道較輕,生態環境,造就了兩者不同的體質。
蝲蛄在經過吞吐之後,身體被處理干淨,把蝲蛄磨成漿,就像磨豆腐一樣,起鍋燒水,水沸騰之後,將液體緩緩倒入,在高溫的作用下,蝲蛄會變成雞蛋花一樣的物質,最後放食鹽、香菜、香油調味,滑嫩可口,乾隆在品嘗後,不禁脫口而出,「名字中有豆腐卻不見豆腐」,奇也~
蝲蛄是原生態的本國物種,外號「淡水小龍蝦」,最早還是進貢的貢品,專供皇帝享用,一道有名的蝲蛄豆腐,已經申請吉林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小龍蝦是外來物種,破壞了我國的生態環境,哪個好,哪個壞,真假好壞,一看便知。
蝲蛄不是小龍蝦,千萬別認錯了,小龍蝦是紅褐色的,蝲蛄是青灰色的,一個喜愛干淨,一個喜歡食腐,兩者不可相提並論。
鑒於蝲蛄的美味,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嘗試一番,和小龍蝦的做法類似,但是腥味很小,無需過度重油麻辣,蝲蛄的味道,能秒殺小龍蝦,肉質松軟,鮮美的很。
禁止抄襲,我是小食味,熱愛美食,每日更新家常菜和麵食的做法,關注我每天學習做菜,總會給你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