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金像獎,半世紀以來一直享有盛譽。作為世界著名電影之首,它大眾心目中評判電影質量的最佳代表。
《肖申克的救贖》,自1994年上映以來,被評為世界影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豆瓣TOP250第一名,超過200萬以上的觀眾為其評分,入圍7項奧斯卡提名卻無一所獲。
這是電影界的淪喪還是影片實際”才不配位”?
其實藝術的創作價值,並非是由獎項來肯定,意義在於透過影像,對觀眾來傳遞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故事背後的深刻涵義。
《肖申克的救贖》到底在救贖了誰?
“肖申克監獄里的人都是無罪的”
《肖申克的救贖》改編自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說,影片主人公安迪命運的起伏,都是從夜晚開始。
本是年輕有為的銀行家,一夜之間被當做殺害妻子的兇手被關入肖申克,坐了近二十年冤獄後,也是一個夜晚成功越獄,在雷電交加中洗刷冤屈,重新呼吸自由空氣。
一個夜晚,成了天堂與地獄、有罪與救贖的交接點。
無需再贅述經典故事情節,我們先來看影片中各類象徵構建的監獄世界。
安迪、監獄長、獄警和囚犯,影片中四大關鍵性角色交替呈現:無罪的人被關進監獄改造,象徵公正的監獄長、獄警本身沒有一個清白,卻頤指氣使、教化訓導著無罪的安迪。
身份的顛覆顛覆非黑即白,究竟誰才有罪?
一開始入獄,安迪被當做一個賭注,監獄中最如魚得水,”能搞到一切的”RED認為第一個夜晚他就會哭,結果安迪出乎意料的表現令他輸掉了2包香菸。
因為一開始的指控,男主角就有著堅定的信念,我本無罪。
RED第一次和安迪聊天,他對這個無辜論的想法有些嗤之以鼻,有些嘲弄回答著:
時間線推移,RED展露存在意義,他才是貫穿整部影片的主線,由他來解讀安迪的牢獄之書:
反復發問,來到肖申克的人,真的就是無罪嗎?
很多影評說,RED因為三十年的牢獄生涯,已自醒自認有罪。
何嘗不是用”是唯一的罪犯”這句話來對男主角告誡,為了以後生活過的舒服,最好早點認命。
宛如一切為了你好的江湖長輩,某個閒暇時刻拉著你訴說人生哲理:年輕人,不要異想天開,踏踏實實找個安穩的鐵飯碗。
其實,生於願望,活無希望,這是人生最大的悲衰。
所幸安迪有一種堅定的信念,”因為我是無辜的”。
含冤入獄,他並沒有跟其他人一樣,心生怨懟將自己顛覆在日復一日的絕望之中。第一個晚上,安迪借著研究監獄的牆面忘卻自己不再是個前途無量銀行家的痛苦。
跟同行而來的胖子嚎啕大哭不同,他選擇是給”自己找點事做”來對抗入獄恐懼,他得給自己洗刷冤屈。
一開始肯定沒有越獄的想法,只是看不到希望,先讓自己冷靜下來。
受到打擊,先得給自己的內心拄根拐杖,站起來。
監獄也並非RED認為的不報希望就能風平浪靜,監獄”三姐妹”注意到了安迪,因為自己無罪,所以一開始就不能放棄,哪怕勇於抗爭後被打得慘不忍睹。
自我強大,不受環境影響,明白怎樣的選擇對自己更好,這才是出路。
“我們一旦開始,就要堅持到底,全心全力,不可半途而廢”
最開始安迪沒有跟其他人接觸,獨自在監獄閒庭信步般思索現狀下的生存法則。
首先即意識到了RED對他的意義”能搞到一切”,安迪從RED那裡搞來一把鶴嘴鋤玩起來雕刻。
獄友認為這僅僅是一個沒事找事,消磨時間的舉動,實則安迪在堅定自我後,已經開始尋找一個自救之路。
銀行家出生,他精通金融知識,無意聽到監獄官苦惱上稅,便立即出位,告知他有辦法幫助監獄官省錢。
不僅改變自己,也讓監獄的芸芸眾生,首次嘗到了”自由”的味道,換了次在屋頂上喝啤酒的機會。
為沒有放棄自我慶幸:
RED嘴上說著已認命,內心卻還在渴望自由:
安迪為監獄官解決大筆稅金的事情很快被更多獄警知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找他咨詢稅務問題,就連監獄長也注意到了這位監獄名人,私下要求他協助洗黑錢。
自救上,安迪終於擺脫了繁重的體力勞動。
道貌岸然的監獄長借背誦聖經暗示安迪服從:
RED入獄三十載,心智徹底被肖申克這個地域魔城一般的地方吞噬。
而安迪從一開始就沒有喪失自我人性,想努力堅守住自己生而為人的基本權力與情感。
安迪在為自己爭取到一個獨立監獄後,花了整整6年的時間向州長申請改建監獄圖書館的費用。當監獄中的權力一方嘲笑他異想天開時,他堅持日復一日寫信,直至希望達成。
看似是幫助其他獄友識字,實則因為知識傳遞思想,知識改變命運。
影片中有一句經典的台詞說,聖者渡人。
安迪在救贖的過程中,第一步是堅定自己的信念,適應環境,第二步就是改造環境。
換而言之,用自己的付出去贖罪。
盡管多數囚犯的思想已經變得麻木。
安迪用偷來的唱片播放起音樂時,在場的還是為之吸引。
每一個人,都在這個時刻感受到了自由。
台詞用小鳥做比喻,與影片中被監獄體制化的老囚犯呼應。
安迪的堅持使得RED也意識到,真正的救贖不在於走出監獄的圍牆,而是要心懷自由。
不過常年”體制化”下的生活,RED又對因播放音樂被關緊閉的安迪說音樂無用。
安迪不為所動,只因內心有希望:
他在以身作則告誡周圍,心懷希望,才能突破這個牢籠,得到自由。
生活的監獄里,每個人都不得不面臨體制化
安迪和RED在影片中代表了救贖的兩個層面,自救與他救。影片整體探討了在一個體制化模式的世界,如何突破自我,得到真正心靈意義上的救贖。
關於體制化,影片用監獄圖書管理員老布來強化說明了危害。
他在肖申克是個五十年如一日搬運書籍的人,好不容易得到假釋的機會,出獄後發現自己已經完全無法適應這個早就忙成一團的世界。
他行動緩慢,孤獨到每夜恐懼醒來。
“他只是活在了體制里”,監獄已經成了他的家。
被徹底體制化的老人,沒有被長達五十年的牢獄生活折磨致死,卻因好不容易而來的自由選擇上吊。
他的心,還在坐牢。
體制化的生活中,若被表象的安穩蒙蔽,等到意識到那天,一切為時已晚,總將失去自我。
若不是有解讀安迪的機會,只怕RED也遲早會跟老布一樣。
體制下的折磨,連人的生理需求都會受控。
整部影片其實沒有表達過安迪是如何在長達近20年的時間裡面,用一把藏在聖經中的鶴嘴鋤一點點鑿開自己的自由之路。
做了十幾年牢以後,安迪也開始反思自己,妻子說他是一本讀不懂的書,從來沒有讓她知道自己被安迪愛著。終於承認他有罪,是他”殺害”了妻子。
意識到這一段,意味著安迪完成了救贖的另一層涵義,用贖罪來達成對自己的赦免。
他不再一如當初所願希望洗刷冤屈。隧道挖好8年後,才下定決定逃離。
影片結尾處,他引導RED找到了人生真理。
“救贖之道,就在其中”。
要相信,人間至善是希望,美好的事物總有一天會發生。
命數天定,安迪最後的船夫身份似乎也在呼應一夜間天堂和地獄的雲泥之別。
銀行家亦或船夫,只是人在命運下為自己啟動的不同生活模式的縮影,沖破心罪後,生死也只是人生旅途中一場來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