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已經成為當下最流行的詞匯,用以形容在網絡上活躍度高,受到廣泛的觀眾關注的群體。他們像明星一樣,能夠滿足大眾對另一種自己不了解的,嚮往的生活的想像,可他們比明星更和藹可親,能和觀眾產生頻繁的互動,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然而當職業具備大量的傳播性時,社會就賦予了這個職業應有的社會責任。身為網紅,不應該只享受贊美和擁護,更應該慎之又慎,以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視頻。而一旦忘了自己的那份責任感之後,也必將如小方媽媽一般翻車!
韓國人在中國發展
近年來,做網紅的視頻已經成為一種潮流。
原本是普通人,只是帶著攝像機,記錄一下自己日常生活,像朋友一樣和視頻對面的觀眾日常的聊天,就會受到很多年輕人的關注和追捧。
網紅做著自己喜歡的內容,可以把興趣愛好當做是工作,還可以尋找到一大波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有時候甚至能體會到做明星的感覺。
但是,隨著關注的人越來越多,網紅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他們的行為和言語,會被放到放大鏡下進行檢驗。這就要求粉絲眾多的網紅們,平日謹言慎行,能夠規范好自己的行為。
韓國小方和他的媽媽就是一個頗受網友喜愛的網紅。十幾年前,小方的媽媽受朋友相邀去中國旅遊,那時候交通還不十分發達,在小方媽媽眼裡,西安是十分遙遠的地方。
可當飛機落地的瞬間,小方媽媽就喜歡上了這座中國的城市。這里的人熱情好客,落落大方,帶著西北人的豪情,小方媽媽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中國會發展得越來越好,眼前的城市將會日新月異。
小方媽媽和家裡人商量,想要到西安去生活,讓自己的孩子在中國接受教育。於是,小方和妹妹都來到中國上學,妹妹學習非常好,還考上了當地的重點高中。
小方從學校畢業以後,非常不捨得離開,在寧波找到工作,繼續待在中國,一家人在中國生活多年。
做網紅受到關注
當時,自媒體是一片藍海,所有想要獲得關注的人,都可以投身其中。只要內容合適,粉絲量會迅速增長。
小方開始在網絡上錄一些自己的日常生活。一個帥氣的韓國帥哥,張嘴卻是一口流利的中文,可以自由無障礙地和大家溝通,自然吸引不少人的關注。
視頻的內容十分貼近普通人的生活,就像是鄰家陽光的大男孩洋溢著青春的笑容,和觀眾在樓下討論天氣一樣親近。
小方經常會拍攝一些中韓對比的視頻,比如:韓國人試吃中國的零食,韓國人逛中國的菜市場,買水果。
因為韓劇的普及,許多中國人對韓國生活很感興趣,但也只是走馬觀花,更多是自己想像。
小方的視頻,給這部分人打開了一扇了解韓國民眾的窗戶。沒有華麗的言語,沒有晦澀的內容,他只客觀的做出自己的評語,讓觀眾感受到他的真誠。
同時,小方那美滿的家庭也吸引著很多人,沉默寡言的父親,活潑大方的媽媽,聰慧可愛的妹妹。全家人的日常流淌著溫馨,就像一杯熱茶,撫慰著每一個看客的心。
熱愛中國的人,也會受到中國人都熱愛,小方的粉絲數量越來越多。
網紅行為引起爭議
真正的熱愛,經得起時間的洗禮,可以看到真心。小方的家庭因為喜歡中國受到歡迎,也因為不夠真誠受到非議。
小方的媽媽在一次分享家常美食的視頻中,做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中國美食—糖醋肉(糖醋裡脊)。雖然根據韓國人的口味,調整了部分調料的使用,可無論形式如何變幻,本質上來說依然是中國菜。
小方媽媽卻在在做菜過程中不斷強調這是一道韓式料理。很多中國網友聽到後,內心有一些異樣,明明大方承認中國美食就可以,卻一直遮遮掩掩、掩耳盜鈴,好像加重強調的語氣,就可以將劃分明確的料理抹殺了一般。
就在爭論不斷之時,小方媽媽再次惹怒了網友。她點贊了一條評論,評論上明確的寫明「糖醋肉不是中華料理」。
這個行為,已經明確的表達了小方媽媽內心真實的想法。她並不認同網友對自己的指責,堅定地覺得糖醋肉是自己國家的菜式。並非網友心思敏感,而是小方一家早有徵兆,他們在之前就表現過類似的行為。
小方媽媽拍過一期介紹餃子的視頻,卻全程不提餃子是中餐,只是一味的宣傳韓國品牌的食物。
還有一期,小方和媽媽逛菜市場的視頻。中國人認為菜市場人聲的喧鬧,才能代表煙火氣的生活,而她在視頻中,眼睛微睜,仿佛看見了什麼令人驚訝的事情,神情之中還帶著一些嫌棄。
面對網友的爭議,小方只是簡單的解釋:自己的媽媽沒有任何其他含義,她不認識中文,之所以點贊,還以為是網友的稱贊,是為了感謝網友的喜歡,不想造成了這樣的誤會。小方的解釋,實在是蒼白的沒有絲毫說服力。在我國生活多年,卻稱糖醋肉為韓式料理,哪裡是不認識中文這麼簡單的事!
結語:
文化本來就是在交流和碰撞之間,才會產生出新的火花。在漫長的歷史當中,中國人也吸收過其他地區的優秀文化,中原與少數民族文化的結合,創造出許多震撼人心的藝術作品。我們總是很坦誠地對待文化交流。
於此相對的,是其他人過度敏感的神經。他們總是對自己的文化過度自信,認為自身的文化十分優秀,任何出現的文化產品,全部都是自己祖先創造的。
一味蒙住自己的眼睛,捂住自己的耳朵,不理會歷史的記載,不斷爭奪文化歸屬的問題。所以,出現了讓人啼笑皆非的「端午節」爭端等事件。
有理不在聲高,部分民眾總是喜歡給文化事物打上國家的標簽,看似很強大,恰恰顯示了他們脆弱的自尊,對文化缺少充分的自信。真正的強大,是要尊重差異,理性看待,並非一味的霸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