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真人秀的開端,應該是從《爸爸去哪兒》點燃了國內百花齊放的煙火。
雖是將韓綜本土化的恥辱操作,但無法否認它的美好帶來了國內真人秀的井噴,這麼多年走下來,名人若是沒有上過把綜藝,似乎都無法證明自己的江湖地位。
家庭,婚戀,生子,競技,益智……真人秀種類層出不窮,大眾也愛看其中扎堆的明星大腕。不妨來看看,這既好又壞的娛樂時代,正在發生一些怎樣的變化。
從衛視真人秀到網絡綜藝
先不說”本土化”問題,芒果台在製作節目這點,永遠是首屈一指的先鋒。
從超女,快男的選秀廝殺中走出,化成了濃濃的親子溫情,播出的當年豆瓣評分高達9.0,一度成功挽救了低谷中的芒果台。
不僅如此,系列廣告、衍生電影的利潤,更是讓這幾位爸爸一躍而成當年的爆款流量。
但是,在這樣巨大的成功下無形扼殺了國內原創熱情。
各大衛視紛紛盯上了韓綜這塊大肥肉,很多演員,歌手開始全心投入參與綜藝節目,這比辛苦拍戲,擔心唱片銷量的明星們來說,無疑是天上掉的最大餡餅。
於是無論你切換到哪個台,看到的還是熟悉的那些臉,明星的行業方向,轉為真人秀場。
很難看到那幾年出了什麼爆款影視劇。
但肆無忌憚地全盤照搬,在網絡多元化的時期也引發了視覺疲憊,沒有必須將一個節目看2次的道理,於是網絡綜藝應運而生,特別是一枝獨秀的奇葩說異軍突起。
它的成功再次印證了那個簡單道理,市場需求上永遠是創意為王。
每一檔都註定高開低走
當然,因為創意問題,當一檔節目發展成系列後,都無法逃脫高開低走的問題。
《極限挑戰》是少有的在本土化過程中作出自己口碑的節目。
本有希望成為最具口碑的國產真人秀,結果從最開始的豆瓣9.0走到第6季就成為了4.5的低分。
前導演嚴敏說出了核心問題。
當廣告內容超過節目本身立意時,不談雙贏,註定這個節目就走向了終結。比如號稱治癒真人秀的《嚮往的生活》。
劈天蓋地的廣告植入讓彭昱暢這位入圍過金馬獎的演員都被迫公然念稿,可見是無奈到了什麼程度。
觀眾不是瞎子,對這幫嘉賓的表現看在眼裡。
廣告泛濫,製作水平低下,復制韓綜節目內涵,這些都是近幾年真人秀口碑急劇下滑的關鍵問題。
急功近利下,電視人的專業和用心自然不復存在。
扎堆綜藝是一種淪喪
著名導演馮小剛在參加電影論壇時也談到了這一問題,他認為明星扎堆參演綜藝影響表演的質感。
他直接點名黃渤,孫紅雷兩位,直言他們是演員恥辱。
原因不外乎是演員與偶像的分別,他認為只有偶像才需要上綜藝秀,若是為了撈金登陸真人秀,對電影表演的傷害太大了。
這話是出自一個資深電影人給出的建議,雖難聽但也不錯。
確實現在的演員需要花更多時間來好好研究劇本,但是針對這兩位演員來說,就有點無理取鬧了。
就黃渤而言,他自降身價參與《忘不了餐廳》,就是一檔極具社會意義的真人秀。
他的父親患上了阿茲海默症,做兒子的通過這種節目讓社會能產生正確認識,從而幫助到更多的患者及家庭,請允許一個明星有這樣的情懷。
然後演藝方面,他交出了《一出好戲》這樣的經典作品,足足打磨了八年時間。某些層面來說,黃渤作為一個電影人的水準其實遠遠勝過了馮小剛。
至於孫紅雷,也是一個其貌不揚卻拿下了大滿貫視帝的演員,遇不到合適的劇本,愛惜羽毛不拍爛戲,這更能說明他的水準與自我要求。
有他出現的電視劇,就是保證。
馮導所謂的影響演技,傷害電影,很難說服人。
更何況,利益驅動下,他本人參加的綜藝並不少,連《中國有嘻哈》也捧場,這與他的本職天壤之別吧,自己為什麼又不顧研究電影了呢?
沒必要一桿子攻擊優秀演員,值得反思的倒不如想想為何明知道演技不足還要採用流量的資本選角。
不管怎麼說,明星能多一項選擇各展所長維持地位都是一件好事,撈金不可恥,守住底線就行。
畢竟觀眾除了演技,也希望看到明星多才多藝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