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星,歷來是娛樂圈中最殘酷與現實一個特殊族群。
很小的年紀出道,遇到題材好,受眾廣泛的作品則恰好應運了那句「出名要趁早」的傳說。
小時候紅了,長大後便更應該再續輝煌,否則屢見不鮮的便是網絡上隔三岔五冒出來的過氣盤點。
然而,這幾年除了楊紫、張一山宛如逆襲般給童星們掙下了幾分口碑外,能數得出來的還有幾個?
孩子的世界裡面,大家都是同一個模式出發,怎麼有的就資源不斷永不愁,有的苦苦掙扎才成名,還有的讀完書後盡是查無此人的一地荒涼?
顏值造成的分岔路
眾所周知,大眾在影視劇裡面看童星,圖得要麼是一個養眼要麼是一個樂呵。
對小孩子,並沒有什麼所謂顏值的標准要求。
《孝莊秘史》中的楊紫精緻嗎?顯然是一個討喜感,對吧。
要不宋丹丹怎麼很早就勸說她以後不要走這條路,話糙理不糙,為這小姑娘好才肯操心她的未來。
為此楊紫發生過「動臉」的變化,經歷過怎樣的「土味」掙扎才一炮而紅,這是有目共睹的。
那麼同樣拿個小女孩來說,宋祖兒這些年頻頻被提及是「小哪吒」的扮演者,盡管引起的共鳴沒有那麼大,她也沒有出現代表作。
可縱觀目前的綜藝,廣告,或者各類時尚資源,就是無法遺忘這姑娘的臉。
這行就是這麼現實,連靠臉吃飯的第一要義都滿足不了,哪來的那麼多順理成章捧你紅?
所以會出現「莫小貝」王莎莎這樣的尷尬案例,讀出了學歷也沒用。
缺乏個性的自我泯滅
當然,娛樂行業要全部是俊男靚女那可就太沒勁了。
否則黃渤,王寶強這樣的演員怎麼會出頭。
人們現在議論起童星,喜歡說他們因為從小過早被框架式設定演技,所以長大後難有突破,就連影視院校也喜歡白紙型的學生以便於塑造。
這話說對了一半,就像影後小陶虹的那句名言,做這行需要天賦。這個不光指的是臉,還包括了性。
你小時候可以遵照大人的指示去表演,但長大後再沒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什麼叫解讀角色,即便老天爺賞飯吃也沒用。
「奧運女孩」林妙可,據說爆紅時期3分鍾的片酬就能拿到60萬。
隨後也有很多人指出,這孩子過於矯揉造作,失去了本該有的純真味。最可怕的是,林妙可一直沒有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表演藝術家濮存昕、陳小藝曾先後提醒過她身上存在的問題,指出要暫停孩子模式化的過度曝光,先讀好書,有了思考能力後再來嘗試表演事業。
可惜沒人聽得進去,網上愛群嘲林妙可狀態永遠與年紀不符也是有道理的,她怎麼也擺脫不了兒時被教導的那種造作講話方式,習慣扭捏作態,報考北影自然被拒之門外。
這些年她除了偶爾幾次表態說想回到小時候,便再也吸引不了什麼關注度。
說白了,這姑娘有點「我小時候那麼紅,長大後這樣就是沒天理」的心態,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
選擇「不再長大」的孩子們
其實也有不喜歡這個名利場,早早就選擇抽身的孩子們。他們不肯再「長大」,便把自己最好時刻的模樣,停留在了觀眾心中。
當年在《少年包青天》中飾演「小蜻蜓」一角的葉彤,就是這樣的清醒女孩。
按外貌條件,妥妥的美人胚子一枚;按潛力,她也是導演喜歡那種眼裡有戲的靈氣孩子。
若是順理成章發展下去,說不定如今的小花陣營也有葉彤的身影。
她演戲的時候,因合作的對象都是釋小龍,圈內一時還有個傳聞說這是功夫小子喜歡的小女神類型,所以業內常常安排他們搭戲。
然而,事過境遷後,男方難以轉型,一直不溫不火。女方嘛,再出現大眾視野時,則驚爆出已經嫁給一位黑人的消息。
看著葉彤抱著孩子的模樣,有些網友甚至覺得,這明明是女神把一手好牌打爛了。
其實人各有志,每個人想要的不一樣。
對於葉彤的選擇,相信她只是把童星看做人生的一個經歷罷了。雖可貴,但不是必不可少。
當時風光無限,不見得以後一定前途無量。這跟普通人立足社會的規則並無兩樣。
清楚想要什麼,並願意為之努力,去熱愛生活也不失為另一種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