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很神奇。
不管有沒有新作品,他常年都處於「哥不在江湖,江湖永遠有哥傳說」的狀態。
即便之前他曾短暫宣布告別娛樂圈,前往國外留學,依舊還是能登陸熱搜。
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原因。
圍繞胡歌的就一條,實力說話。他塑造的每個角色,都在用力讓大眾遺忘這是胡歌的表演,這是在渴望用心借角色對觀眾傳遞情感。
所以不爭不搶,卻能牢牢占據著觀眾的內心。
近幾年他的作品個個出彩,橫跨著流量與實力兩派間遊刃有餘,但不知不覺總讓人想問,他到底回來了嗎?怎麼看不到胡歌?
曾是最輝煌的流量
回顧胡歌的出道過程,可謂是輝煌到令人望塵莫及。
靠大學時先後斬獲了中央戲劇學院和上海戲劇學院兩家名校錄取書,天生又長著一副該做偶像的俊臉。
職業生涯開端,無限榮光。
就連很多人當做夢想終點的北京,他卻放棄了,為就近選擇入學上戲。
有些人不懂,明顯中戲要更好一點。
胡歌過早就表現出了超於常人的理性,原因是他從初二就開始拍廣告,在上海讀書生活能自給自足,不用重頭開始。
當時一心為了緩解家裡壓力的胡歌,大學期間很幸運遇上了《仙劍奇俠傳》。
天時地利人和之下,他飾演的「李逍遙」一炮而紅,某種意義上算是網絡時代的流量鼻祖,蜂擁而至的資源甚至驅動著胡歌那些年一個片場接一個片場的跑。
迷茫到想跑
紅了以後胡歌所經歷的一切,充分證實了他是個天生該吃這行飯的怪胎。
人家求而不得註定能大紅大紫的古偶劇,演到仙劍第三部他就私下告訴助理,是時候跑了。
處於事業上升初期,胡歌就比周圍人更清醒地發現,他的表演已經開始了套路化。
這對想做演員的人來說,無疑是陷入了一場慢性自殺。
本就性格內向的胡歌,身邊人或許很難理解他的想法,甚至早期還有人覺得這麼悶的人,並不適合進入娛樂圈。
換個層面看,其實性格中有點難搞的怪,非要違背常規行事的人,才註定是個出彩的好演員。
仔細查看胡歌的作品不難發現,他雖是紅極一時的偶像演員,可近期除了主演的《南方車站的聚會》,很少出現在大銀幕上。
以他的市場號召力,絕不可能完全沒有邀約。
還是處於一個演員的敬畏心,他覺得自己實力不夠,演古裝偶像劇演僵了自己,所以在最紅的時候曾刻意停下腳步回到母校進修。
等出關時,帶來的就是《琅琊榜》《偽裝者》這樣震撼熒幕的佳作。
《琅琊榜》的成功不僅僅定義在一部口碑之作。
胡歌是真正以自己的實力,讓自己作為一個演技派被認可了,他的受眾從年輕人到長輩,這在國內影視界是絕無僅有的。
不斷修行,不斷重塑
那麼也不得不提,胡歌在萬眾期待中拍攝《射鵰英雄傳》時發生的車禍。
這場考驗,直接摧毀了他做演員吃飯的資本。
就連他自己照鏡子都明白,從此以後偶像派要從他的字典里徹底劃去。
然而除開漫長的恢復期,車禍中助理的喪生、劇組的期待,反而觸動他心裡又一次啟動了逃離的想法。
並非是無法面對毀容後遺症,就跟長久埋在心裡的夢靨一樣,他不再自信自己的實力。
或許現在時不時消失於熒幕前的想法,就是被這場事故所催生。經歷了,才懂得了內心到底想要什麼。
以《琅琊榜》重歸大眾視線後,他便開始了自己人生的不斷重來。年輕時害怕,人到中年後反而享受,能重啟自我,才能發掘價值。
不管那些所謂趁著熱度就得趕緊拍戲的邏輯,胡歌反常「消失」在大眾視線中,他不接綜藝,不跑通告,選擇了較為冷門的話劇表演。
30歲以後,為了理想演戲的胡歌,他一演話劇《如夢之夢》便是六年之久。
經歷過生死後,胡歌仿佛更深刻理解了演員二字的內涵。即便紅了,只要認為不夠,就得不斷捶打自己。
無所謂有沒有熱度。
大眾看得見,消失的胡歌熱衷不顧形象地出現在各種公益活動中,亦或冷不丁就跑去讀書……
媒體再怎麼鋪天蓋地渲染他身上的傳聞,也從不出面回應。除了演戲,胡歌幾乎都不怎麼露面。
活在當下,沒有必要非得深究每件事的意義,只要是自己想做的,那就夠了。
或許可以這麼說,車禍及年紀的增長給了胡歌不一樣的想法,拒絕曝光,是他在人生修行中選擇的一種自得態度。
這種成長就是,不用再等待某件事發生,一切都由自己決定接下來的每一步。
這樣的胡歌,真好!